您现在的位置是 > 徐州市儿童医院 > 儿童硬膜下积液(神经外科)
儿童硬膜下积液(神经外科)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10月4日 共点击:536次
发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化脓性脑膜炎、外伤、维生素A中毒、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良性颅内压增高、钩端螺旋体病、戊二酸尿症-I 型等均可引起硬膜下积液, 而且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不同病因导致硬膜下积液的机制不同。儿童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率更高。
根据硬膜下积液的吸收、增多特点, 将患儿分为消退型、稳定型、和进展型、演变型,转化型, 消退型保守治疗可逐渐吸收,稳定型CT动态观察4周积液无明显变化,进展型积液逐渐增多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演变型积液可进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脓,转化型硬膜下积液转变为脑积水等。
临床表现:可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颅压增高症状,前囟未闭的婴儿常表现为前囟膨隆,头皮静脉怒张等。
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检查,CT 扫描是常规检查,CT 表现为颅骨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影,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表现。当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或形成囊性包裹时CT 显示为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包膜明显强化。MRI可以进一步鉴别积液有无包膜等情况。
鉴别诊断:小儿硬膜下积液须与外部性脑积水鉴别。后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儿有头颅异常增大的体征,少数患儿在外伤后头颅CT 检查时偶然发现此时头部外伤史已失去鉴别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首次CT 检查没有发现积液的患儿,后期可能发生进展或消退等改变,因此动态CT观察对了解病情变化十分重要。
治疗: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积液量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1、积液量小、CT 显示积液厚度<1c m、高颅压症状不明显者可在CT 随访下非手术治疗。2、对有高颅压、神经 压迫症状、积液量多合并其他颅内损伤及继发病变者应尽早手术。手术方法有多种:(1)颅骨钻孔硬膜下腔置管引流,持续外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2 周且不强求积液引流完全。(2) 硬膜下积液时间超过3周引流效果不佳多形成囊壁附着于大脑表面压迫脑组织限制其生长发育。此时引流效果差脑组织膨复困难宜开颅清除积液切除囊壁。(3)顽固性硬膜下积液可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或分流术。急性期过后可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有利于积液的吸收及脑功能恢复。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脑组织尚未完全发育,质地较软,局部受压后易导致脑组织萎缩,影响其发育。
特别是2岁婴幼儿,轻微头部外伤遇到生理性外部性脑积水的特殊时期,易造成急性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死亡率极高,而且治疗时段有限,所以对于儿童颅脑外伤除了必要的定期检查,多观察患儿精神反应,肢体活动,避免二次损伤等情况同等重要,早期患儿表现正常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处理,争取挽救患儿生命。